“战疫”接近尾声时,已是春来夏至。而疫情导致的营业暂缓、客流限制,令诸多行业仍在寻路自救,走出严寒。其实,不仅仅是餐饮业、旅游业这些“可想而知”的行业处在生死边缘,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行业,很可能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受到重创,甚至可能就此大量消失。实体书店正是这样的典型。

疫情期间,全国各民营、国营连锁书店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有些书店甚至资金流断裂,不得已关门裁员。据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调研组的统计,参与抽样调查的1021家实体书店中,有926家暂停营业,占比达90.7%。停业期间,许多中小型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高额的店面租金、管理费用和员工薪酬让停业期间的书店重不堪负,同时又产生了图书积压、物流不畅、库房封库、货款赊欠等一系列问题。即使逐步恢复营业,短期内的经营预期也并不乐观。

 

虽然,颓废的形势倒逼书店积极开展线上业务,但起步较晚的线上业务,对于线下的巨大压力只是杯水车薪,甚至书店还需要在流量推广等线上竞争方面额外产生开销,无疑是让举步维艰的实体书店雪上加霜。在一些短视频媒体平台上,那些日常沉默的店员纷纷学习主播的样子推荐自家的图书,积极自救。但书店的文化属性与短视频平台以娱乐为主的基调之间的矛盾,也让书店、出版社等文化机构,难以实现迅速的改变。

 

相对电商而言,实体书店的优势原本在于为读者提供阅读和互动的空间,以及一系列生活美学体验。疫情却极大地削弱了它们的线下聚集功能。人们对公共场所聚集感到恐惧和排斥,直接导致对图书的消费需求呈现断崖式下降,更别说走进书店参加活动。为此,很多出版人、作家是看在眼里苦在心里,都希望能为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提供支持。实体书店作为爱书人的精神堡垒,作为城市的名片,为读者提供的阅读和互动空间,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它们不该就此与我们告别。

 

新闻人白岩松,作为一名“专业阅读者”和“业余写作者”,在过去二十年间,几乎遍访中国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亦多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交出相应提案,以支持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这一次,他再次身体力行,率先倡议,联合国内知名作家及文化人士,愿与那些备受读者喜爱的实体书店联手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旨在帮助它们聚拢人气,渡过难关,亦引领疫情中习于独守的人们走出精神孤岛,回归阅读生活。

 

该倡议一经发起,响应者众。作家毕淑敏、周大新、熊召政、刘恒、刘震云、郑渊洁、张炜、池莉、严歌苓、张翎、尹建莉、六六、笛安、唐家三少,学者阎崇年、周国平、单霁翔、马未都、李玫瑾、蒙曼,媒体人敬一丹、倪萍、马东、高晓松、康震、康辉、朱迅、董卿、王芳、王凯(凯叔)、尼格买提,漫画家林帝浣,演员马德华、刘晓庆、六小龄童、蒋雯丽、关晓彤等,皆愿为此尽一己之力。

 

在未来,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信出版社等出版公司,发起线上线下活动,助力实体书店走出困境。这项预计持续三个月的活动,希望能在作者、出版社、书店、读者的互相支持中,让书店恢复往日的人气,重新成为城市的文化避风港。愿我们作为内容的创造者和文化的倡导者,推动并见证人与书的久别重逢。

 

我们需要“线上”的效率,也需要“线下”的温度。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