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聚焦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电视剧《绝密使命》正在CCTV1和腾讯视频热播。作为一部红色历史题材作品,《绝密使命》与以往的主旋律作品观感大不相同。 这部作品首集收视率就高达1.381%,自播出以来一直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指标第1,还成功圈粉了一波青年观众。

主旋律作品如何才能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喜爱,一直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影视观察家专访《绝密使命》导演白涛、摄影指导阿迪江,听他们讲述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方法论。

塑造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主旋律圈粉年轻观众

《绝密使命》一开篇,便和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大不相同。

男主潘雨青是个“船老大”,当船工兄弟被地痞“抽老千”输掉一艘船之后,潘雨青不急不躁,软中带硬,一边呵斥船工,一边震慑地痞,重新通过摇色子帮船工拿回了船。 这段带有浓郁烟火气息的开场,一下子就立住了潘雨青这个角色。这位“船老大”没有高大全的形象,看上去如此平凡,却又是一位性格鲜明的小人物。他有智慧、有胆识、讲义气,让革命者具有了真实感和烟火味。

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场,最初在剧本中是没有涉及的。白涛导演拿到剧本后,找到编剧探讨,希望一开篇就能赋予红色交通员更接地气的形象质感。 “我们想让观众了解红色交通员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具有常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谍战人员、潜伏人员的功能和任务,但他们又更接地气。隐藏于市井中,能从容应对三教九流、各个阶层。既要执行任务,又不能被外人关注到真实身份。所以我们加了赌场的戏,就是想给观众关于人物兼具胆识与谋略的一面以最直接的代入感。”白涛导演解释说。

类似接地气的细节呈现,在剧中不胜枚举。 《绝密使命》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放弃走宏大叙事路线,将镜头对准历史风雷中了不起的小人物。这些平凡的红色交通员不仅接地气,还个个有血有肉有温度。正如白涛导演所说,将宏大的叙事换一个角度,下沉到一个个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上去展现,这样的故事讲述方式才会让观众对人物没有距离感。

“导演一直强调,拍摄人物一定要接地气,同时又要很酷地表现这些共产党员形象。”摄影指导阿迪江说, 在筹备《绝密使命》时,他和白涛导演对整部剧的影像呈现定了基本的调子,所有的镜头语言、光线设计都追寻自然真实,来更加烘托和突出戏的内容。在一些特殊人物身上也做了些特殊处理,让人物更立体,形象更深入人心……

剧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讲的是潘雨青正在看情报时,他的妻子突然从门外进来,潘雨青下意识将情报吞进嘴里,立刻把刀拔了出来。 镜头在潘雨青、妻子和刀之间快速切换特写镜头,紧张的氛围呼之欲出。只是短短几个画面,摄影师运用镜头语言调度观众情绪的功力便一览无余。

节奏感强、故事线明快,也是《绝密使命》深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剧中大概涉及15次大大小小的护送任务,很多任务都是一集完结,让人目不暇接。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险象环生地执行任务,“打怪升级”般的故事讲述模式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这对主旋律作品来讲实属难得。

作为业内资深导演,白涛导演执导的《和平饭店》《激情的岁月》等作品深受青年观众喜爱,他也分享了这些年来用主旋律圈粉年轻人的经验。“首先要把故事做得真实、人物做得真实、人物的情感做得真实,真实是最基础的东西。 第二要下沉,就是剧中主要角色的年龄、价值观等,能够下沉到和当下年轻观众产生共感和共鸣。最后,在忠于历史和史实的前提下,要尽量用我们的技术、想象力、视觉效果、服化道、场景设定等等去匹配年轻人的审美。”对此,摄影指导阿迪江也深表赞同,他认为,镜头语言要有前瞻性,“主旋律作品也要主动引领观众的审美。”

重走红色交通路

实景拍摄演绎红色精神

《绝密使命》是白涛导演与摄影指导阿迪江的第二次合作。 早在拍摄《激情的岁月》时,彼此之间就建立了深厚的默契。谈及首次合作经历,阿迪江记忆犹新。“拍《激情的岁月》时我们在戈壁滩上天天吃沙子,但相比之下还是拍《绝密使命》条件更艰苦。”他笑称,《绝密使命》是自己入行20年来最艰苦的一次拍摄。

艰苦,源于《绝密使命》没有硬拗当下最流行的特效情景,而是坚持90%以上的实景拍摄。 为了最大程度追求真实质感,剧组横跨三省四地重走红色交通路。大到大麻码头、大麻老街、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青溪镇棣萼楼,小到一个暖水瓶、一盘石磨、一盏油灯,都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剧中的真实还原也得到媒体称赞,“宛如闽西和粤北历史风貌的博物馆”。

为了真实复刻红色交通线,剧组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是拍摄时间的保障。白涛导演介绍,各个取景地之间距离较远,每天在路上大概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剧组时刻保持“在路上”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拍摄的时间又要保证,大家只得尽可能地付出更多时间,甚至牺牲休息时间来保证作品质量。可以说,在拍摄《绝密使命》的过程中,剧组始终秉持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精神,生动演绎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故事。

比调度时间更难的是,剧组还面临重重危险。这一点,摄影指导阿迪江深有体会。剧组取景的场景,大多在山区和江面,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特别是剧中有大量在水面上完成船上的戏。 “江面对我们拍水戏经验少的人来说难度相当大,摄影组的人基本上一天全泡在水里。”阿迪江说,有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泡水导致伤口感染,一度被送往医院治疗。

从水面切换到陆地也并不轻松。白涛导演介绍, 在前期踩点时大家发现,红色交通员走的山路只有20公分的宽度,侧面就是万丈深渊,剧组每个人走下来几乎是伤痕累累。背负各种器材的摄制组则更为辛苦,长期在山里赶夜路,不少灯光、摄影师曾摔到骨折。谈到那段经历,阿迪江虽然心疼同事,却也认为值得。“跟红色交通员相比,我们的付出根本不算什么,他们永远值得被看见、被铭记。”

“我们就是想让观众尽可能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红色交通员走过的路,感受到他们的艰难付出和对信仰的坚守。”白涛导演说。 讲到实景拍摄的意义,阿迪江也深表赞同,“我们要尊重观众,让他们看到那个时候红色交通员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坚持实景拍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绝密使命》团队依然坚守着扎实拍摄的准则。哪怕环境恶劣,纵然流汗受伤,也要尽可能地为观众还原真实,输出高品质作品。

以情感人输出价值内核

这是一部鲜活的“党史教科书”

《绝密使命》拍摄期间,团队一直扎根在剧组,坚守在山区,不被外界繁华干扰。 正如剧中红色交通员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白涛导演和摄影指导阿迪江也坚守着自己对事业的信仰。“《绝密使命》只要拿起了就不能放下,不能让任何事情打扰纯粹的创作,因为你在创作的时候,如果分心了,作品也就变味了。”在拍摄过程中,红色交通线精神一直在感染、激励着主创团队,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好这部作品。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绝密使命》的开播,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这是首部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作品,有着“填补空白”的意义,白涛导演和摄影指导阿迪江也深感责任之重大。他们表示,红色交通线原来是隐蔽战线,不对外解密,以至于大家能看到的相关资料是很少的。如今,通过《绝密使命》,希望能再现当年红色交通员在白色恐怖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的战斗场景,讴歌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红色交通员的付出值得被铭记,他们对信仰之忠诚更值得弘扬。对于如何输出红色交通员的精神内涵,白涛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以小切口展现大使命。 看得出,剧中阿迪江团队拍摄的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浮于表面的虚空歌颂,拒绝喊口号,而是以讲故事的手法,在一次次小任务中呈现交通员对党的忠诚,以真情感人,《绝密使命》也因此被观众称为是一本生动鲜活的“党史教科书”。

白涛导演表示,这段历史被揭秘出来以后 ,希望观众能感受到一种震撼,明白当时共产党是如何从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出发,凭借信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才有了当下和平安逸的生活。这也是白涛导演理解的《绝密使命》想要输出的精神内核。“希望大家能够缅怀这段历史,记住这种忠诚的精神,进而折射我们自己的内心,进而去思考我们能为这个民族、国家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如果《绝密使命》的观众能收获这样一些启迪和反思,那就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