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10月25日开幕,首届青葱计划五强导演黄璜执导,李少红导演监制的电影《武林孤儿》亮相“亚洲未来”单元,引起大家关注。

东京国际电影节致力于发掘优秀的亚洲及国际电影,为年轻电影人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电影节在2013年设立全新竞赛单元“亚洲未来”,旨在挖掘亚洲电影新人。而 “青葱计划”更是致力于发掘与扶持优秀的中国青年导演,并助力他们完成首部电影作品。

今天,《武林孤儿》结束了在东京电影节的第二场展映,当地影评人和观众依旧给予这部影片很多好评。在filmarks网站上,首批观看了该片的观众不吝赞美——

《武林孤儿》入围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在业界看来本就是对新导演新作品的肯定,这位导演的全新的表达方式有何过人之处?

“武林”:不说“功夫”,只说“江湖”

看到《武林孤儿》这个片名,很多观众第一时间都会以为影片与“功夫”有关,但,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一所武校里的故事,却并没有突出所谓的“功夫元素”。而这里的“武林”,不是“功夫”,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缩影,而这种社会关系我们称之为“江湖”。

江湖,在字典里有很多种解释。近几年的大银幕上,很多导演都诠释过自己心目中的“江湖”。我们更在各种台词里面听到“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是江湖。”

其实,“江湖”的书面用语就是“社会”。《武林孤儿》里的这个“江湖”,很小,就是四面围墙圈起的这所小小的“止戈武校”。学校有着自己的规则,自己的纪律,那扇小小的校门关起来,这个几乎封闭的社会日复一日按照自己的社会规则平静的运转。而在这个“社会”里,“江湖规矩”就是 “尚武”,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尚武”。在这个“江湖”里,“学习好”就是“不务正业”。在这个“武术之乡”这种大环境造就的“江湖规矩”,是武校里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就像我们身边那些还没上小学就要进提高班补习班的孩子,深信“江湖规矩”就是“一定要学习好”一样。

“江湖”在近些年华语电影里的表达是不断发展的:从最初“武侠片”里“行走江湖”,就是行侠仗义;到“黑帮片”里那个有着自己“规矩”的特定的圈子;从创作过纪实文学小说《逝去的武林》的“江湖中人”徐浩峰电影里已经远去的那段岁月;到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中已经和现实社会慢慢走到一起的那些男男女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它没有有形的“边际”,却因为特定的“秩序”而形成了“结界”。《武林孤儿》里,黄璜导演把这个“结界”具象化了。

《武林孤儿》里被故意淡化的“功夫”元素,也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武侠片,导演把“老头打架”的“武林”做了最简化的处理,而那种“形式感”却让人感觉到了“武林”的强大。

校园:不同于“偶像剧”的“成长”的孤独

武校毕竟也是校园,有着与普通校园相同的部分:青春的生命,蓬勃的生机,校园生活的细节,和一般“校园剧”无异。而《武林孤儿》中出现的每一位主角和配角也都有着自己在这个故事里特殊的“担当”,有的代表了“权威”,有的代表了“规矩”,有的代表了“叛逆”,有的代表了“色彩”,这些人物的出现,也让这个小小的校园五脏俱全。

然而影片在这样“热闹”的校园里把焦点全部投射在“成长的孤独”上,主人公之一“张萃山”这个名字,就让观众一下子联想到《倚天屠龙记》里那个与武当派格格不入的“叛徒”,果然他和班里的“丘处机”“王处一”们完全不同,这种从名字上就格格不入的孤独,让观众忍不住无奈的笑。在武校里,他是唯一一个“不喜欢打人”的学生(至少是唯一一个敢于说出“不喜欢打人”的学生),于是在这个“尚武”的社会里,张萃山彻底被孤立了。

“搞笑”是为了“扎心”

作为一部“荒诞现实主义”电影《武林孤儿》里有埋藏着很多笑点。

“你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这种我们平时拿来开玩笑的梗,在影片里也真实上演,但是每次笑过之后,都觉得“这笑点怎么这么扎心!”导演在影片里的每个“笑点“的安排都有自己的用意,没有一个会让观众“痛快”,笑着笑着就突然颓了。

《武林孤儿》里的一些“笑点”是“夸张”的,而另一些是“突兀”的:这个秩序井然的武校里,“严格”的秩序是通过夸张的细节来体现的,而在这严格的秩序中,任何一件破坏秩序的小事,都可能意外的成为笑点。年轻的导演掌握了这种节奏,当那个打破节奏的点突然出现的时候,观众先是本能的笑起来,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竟然是因为太习惯那种“机械”的秩序,才觉得忽然出现的“正常”是突兀可笑的……

也许看过这场电影,笑过之后,你也愿意用一些时间思考:在“武林”里真正可笑的,到底是这个“孤儿“,还是“武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