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泰戈尔曾说,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就弹不出世间绝唱,没有暴风雨中的拼搏,就没有豪迈的飞翔。每一个奇迹的背后,其实是没有任何光芒笼罩的努力、探索、失败与锲而不舍。与其仰望奇迹,不如去拥抱那穿越暴风雨的勇气。本周五晚21:10《阅读·阅美》将为大家讲述“红旗渠”和“昆山之路”背后的勇气。
当代愚公:挖渠只靠“一钳一锤一双手”
1959 年,河南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据本期节目主人公张买江回忆,当时,林县境内的 4 条河流都已断流干涸,吃水需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没有水,只能找水,而这项工程,便是花费十年时间修建完成的红旗渠。那时流行一句话:“要想打胜仗,老婆孩子一起上。”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全体人民的事,无论老少妇孺还是青年劳动力皆众志成城一条心,全都集中到工地上,一点一点的依靠“一钳一锤一双手”进行凿洞、修渠。张买江参与这项工程时才12岁,因他的父亲在修渠时去世了,在母亲的鼓励下,作为家中老大的他接替了父亲修建红旗渠的任务。为了让后辈人在家门口就能喝上水,在修建中他曾多次面临生命危险却依然坚持在最前线。在红旗渠修建的十年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艰险?亲历者张买江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江苏卫视《阅读·阅美》一起来看。
昆山奇迹: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阅读·阅美》中的另一位故事主人公宣炳龙,则在自己深爱的土地上,与众人一起,建设了令人瞩目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之前,昆山一直是个贫穷的农业县,彼时,宣炳龙来到此地担任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乡镇工业局局长。凭借敏锐的经济嗅觉,宣炳龙嗅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他想让昆山人民也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但在当时昆山并不完善的基础条件下,宣炳龙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他看来:“总有人说不可能,我就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当时有人用 “三个一”戏称他:“文字材料一人高,上下跑了一百趟,汽油耗费一吨多。”
如今昆山的经济在持续发展,“昆山之路”的经验也广为流传。然而,在宣炳龙眼中,他对昆山的期望远不止目前成就。那么,他对昆山未来发展又有着怎样规划?本期《阅读·阅美·》节目中,一起揭晓。
万众一心是一种力量,造就了红旗渠的奇迹;勇敢探索是一种精神,创造出了昆山奇迹。每个人都在创造奇迹,那份力量让人震撼、为之动容,你是否做好了准备跟随《阅读•阅美》一起观看奇迹、感受勇气?
敬请期待每周五晚21:10江苏卫视《阅读·阅美》,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