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真姐姐近期又上了热搜。

原因是与张艺兴和平分手停止合作,虽然粉圈一时间沸沸扬扬,但是在二者“分手”的微博下,却是粉丝整整齐齐的“抒情控评”,看似“岁月静好”的状态,但熟悉粉圈的人,却清楚明白这夹杂着多少粉丝的“激情”。

上个月,有60多万粉丝的杨幂官方粉丝团账号突然发文控诉杨幂工作室,指出杨幂粉丝与工作室多次沟通无果,信任破裂,不得已采用公开方式告知工作室粉丝各项诉求。铁粉们都将头像换成了黑底绿字的“抵制自制,嘉行倒闭”的字样,甚至有理有据出了抵制声明。

原因在于有爆料称杨幂即将主演新戏《许你暖暖的晨光》,而幕后主创仍是嘉行内部班底制作。在正剧横行的当下,杨幂粉丝认为嘉行传媒没有合理杨幂规划未来的发展路线,在年纪不再适用于偶像剧的情况下,依然让杨幂出演嘉行自家的商业剧,不仅对杨幂的个人价值无法提升,也对嘉行“奶新人”的做法加以控诉。

甚至,诸多粉丝在杨幂出席的代言活动中,手举横幅表达诉求,横框上清晰明了写着“拒绝嘉行剧,要做好演员”、“嘉行不义必自毙,拒绝嘉行自制剧”等。并在杨幂微博下集体刷屏:“你还想当人民的女演员吗?”、“拒绝嘉行自制”、“你对未来有规划吗”等等。

而最终的结果,还真以粉丝成功告终。路人在粉丝团大获全胜的吃瓜中,也不禁进行沉思,先抛开嘉行与粉丝的孰对孰错,光是想到近年来因为粉丝举动,就有多位艺人的经纪人被迫离职。显然,“粉丝”也逐渐推翻固有的粉圈思维,开始参与到了艺人的职业规划。而疯狂的粉丝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予他们如此大的权力?互联网造星模式下,粉丝竟然能担当起如此重要的功能和角色。

粉丝文化:从“追求”到“被需求”

“粉丝”,即(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追随者或支持者。

从社会学角度看,“粉丝”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具备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曾经的“粉丝文化”,仅限于比较喜欢一个歌手或演员,于是开始默默支持他,他/她出了专辑,粉丝去买去听;他/她的新剧、新电影播出,粉丝去看;最多也就攒点零花钱去参与一场演唱会,或者用还没有强大网络功能的诺基亚手机请亲朋好友们发短信为喜欢的偶像拉个票……

以前的粉丝,大多数是以“追求”偶像的心态,因为喜欢从而追求,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单纯支持一个人,也同时觉得“偶像世界”距离自己太过遥远,大部分粉丝都是“默默追求体”,不太会能参与到偶像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粉丝崇拜不小,野心不大。

比如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的电视选秀时代,多以超女、快男为典型,出现了李宇春、周笔畅、张杰等一批通过电视选秀出道并获得人气的明星。在此阶段,选秀的主要评判依据依然来源于专业评委的打分,而粉丝的支持力度仅仅只能作为附加成绩。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时代的变化下,除了“造星模式”开始发生变化,“粉丝文化”也逐渐有了“新方向”。“机场接送机、各种商演活动、剧组探班”等几行字的消息便能实时传遍网络,艺人与粉丝之间关系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粉丝秉承着“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的理念,追星变成一种新潮流。

于是,成千上万个“后援团”破蛹而出,领头者在网络中组建后援团,组织粉丝投票打榜控评。通常,这类人在粉丝团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简称为“粉头”、“站姐”。当然,除了“站姐”与“官方后援会”外,团体中的各个成员同时也可建立各类成熟的“粉丝站”,并且每个“粉丝站”都有明确的分工,甚至有着如同企业管理体系中一样清晰的工作框架与“一条龙服务”。

前线组:实时跟进偶像的各个活动并保证最佳拍摄席位,及时收集最新鲜物料供后援团经营使用。

数据组:实时监控偶像粉丝增长和各大榜单与APP的起落情况。

控评组:偶像微博与大V微博下的正面舆论引导,转发评论点赞保持偶像网络热度。

反黑组:及时发现网络中的偶像黑料,举报对偶像不利的抹黑言论,降低负面影响。

打投组:组团快速而大批量地贡献偶像的点赞和投票数,保证偶像的各类新媒体指数。

文案组:后援团及各类粉丝站中的文字写手,需要有一定文笔基础,既要能赞美又能书写专业声明。

美工组:前线组发来图片物料后进行精修,以及各类节日相关的图片物料。

视频剪辑组:混迹于各类视频网站,将偶像视频剪辑成有趣内容并进行投放,保持偶像热度。

除了微博外,粉丝还需要重点监测豆瓣和兔区。而三个迥然不同的网站中,自然也存在不同的维护方式,比如在杨天真都忍不住加入的豆瓣八组中,粉丝需要将一些小组讨论热度高的话题进行控评重点,以防负面消息成为话题成为热搜。而兔区是晋江一个匿名论坛,又名为:明星八卦、爆料、谣言的传播地。于是为了第一时间维护偶像的名声,也是粉丝隐居的高发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微博,微博热度不仅代表着艺人的等级,同时微博热度高的艺人也可以被更多的制片方、广告方、品牌方、时尚圈所青睐。于是更多的粉丝将主力放到微博,疯狂进行转发、评论、点赞等,甚至不惜购买微博号去抡博打榜。

如果数据稍显弱势,将会受到其他艺人粉丝的“嘲笑”。就比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周杰伦蔡徐坤事件”,因为周杰伦数据难看被蔡徐坤粉丝嘲笑后,打击了周杰伦的佛系粉丝团体,于是策划了一场“老龄粉丝的狂欢”,一时间成为娱乐圈美谈。

新媒体时代到来后,粉丝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明星为了热度很需要粉丝的协助,所以也不乏会出现有一些艺人甚至亲自下场“要求”粉丝做数据的情形。虽然被嘲“吃相难看”,但不得不让人唏嘘,粉丝,真的太重要了。

而粉丝的地位之所以被如此夸大,主要还是因为“造星模式”发生了变化。比如最近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利用给粉丝“养成偶像”的观感打造偶像团体,除了舞台表现的展示外,练习生的日常训练、生活节奏也被搬上荧幕,让粉丝能够直观了解到偶像背后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此类形式的出现其实与以往的粉丝模式不同。假如以前的快男超女的粉丝只作为“辅助行为”,那现在的粉丝,便可以通过活动现场及网络投票的形式来决定团队的成员咖位排行。于是,粉丝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超越了评审成为了最大主控者。

从初代的“追求”变成了如今的“被需求”,粉丝追星模式变了,他们成为了帮着艺人制造热点的“重要助力”,于是粉丝开始越来越硬气,所以才有了上文中的一件件粉丝与经纪人、经纪公司之间的“纠葛”。

相爱相杀的粉丝与经纪公司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粉丝与经纪公司的矛盾中,先来分析为何说粉丝与经纪公司/经纪人“相爱”。

粉丝虽然才华横溢,但也并非无所不能。比如,偶像的各个行程通告自然只有负责安排的经纪公司所知,以及偶像出席活动的粉丝名额,也需要通过经纪公司的协助。于是,粉丝自然需要与艺人经纪公司/经纪人进行紧密接触,而经纪公司在为粉丝后援会提供一手行程与艺人活动的应援位置外,也会给粉丝下达“任务”,包括转发量、话题量、曝光量、播放量等等。因为经纪公司同样心知肚明,这些数据,是各大品牌方与制作方衡量一个艺人价值的重要参考数据,数据好看便自带片约与广告约,于是粉丝与经纪公司/经纪人达到互利。

其次,为何说粉丝与经纪公司/经纪人“相杀”?

粉丝团体中人数众多,自然也不乏能人辈出,尤其分布在各个小组内术业有专攻的粉丝成员,更加会着重考量艺人团队为艺人配置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评测”。一般一个经纪公司,一个经纪人或宣传等不会仅仅只带一个艺人,但这个艺人的粉丝却“专注”单人,所以在艺人的热度开始下降或不如他人时,粉丝会自然而然“怪罪”于经纪公司,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A艺人被B艺人压番,粉丝:撕!(甚至可能A与B分别为男女一号)

A艺人接了B戏推了C戏,播出后B戏一般,C戏却爆了,粉丝自觉经纪公司眼光不佳:撕!

A艺人带同公司新人一起拍戏,粉丝自觉偶像奶艺人影响未来发展,经纪公司过于吸血:撕!

A艺人传出谣言,经纪公司没有及时出声明与律师函,粉丝自觉经纪公司公关能力弱:撕!

A艺人新作品上线,粉丝认为热度较低,证明经纪公司没有宣传实力:撕!

A艺人传闻将要代言或拍摄某作品,官宣却是B艺人,粉丝自觉经纪公司撕资源能力差:撕!

A艺人经纪团队同时带了同公司的B艺人,粉丝自觉公司不公平对待A艺人:撕!

……

于是,粉丝“撕”经纪公司/经纪人的事件层出不穷,而成功的也不在少数,比如陈晓粉丝联合抵制陈晓经纪人李丹,还总结了她的三宗罪,成为粉丝撕经纪人的典型代表。

为此,广大吃瓜网友也发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网友认为“互撕行为”过于招黑难看,容易降低艺人路人缘。

也有网友站在粉丝角度,认为粉丝的爱大于一切。

也有网友比较理智,认为粉丝不应该让偶像所尴尬。

有关于粉丝与经纪公司的战争,应该会持续进行下去,毕竟有战场的地方必少不了斗争。而粉丝,的确也能起到督促经纪团队的优胜劣汰的作用,成为娱乐圈中的“监察委员”。但是,随着部分粉丝权利的变大以及利益的诱惑,关于粉丝后援会内部的“违法”因素,也逐渐开始展现出来。也许不久的将来,“粉丝市场”也会即将迎来一场“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