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看法小编曾以泰剧为例讲述了其魔幻风背后的深度和内涵。而同称为“TAI剧”,台剧似乎也早已告别了此前偶像剧时代风格。
近期大家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不能是朋友》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接连两部豆瓣高分台剧在大陆被热议,让早已对台剧贴上偶像剧标签的众人突然发现原来台剧也正在“悄咪咪”转型。
而这距离上一次《我可能不会爱你》在大陆风靡已经过去7年时间。但实际上,高质量台剧不止只有这两部。从《我可能不会爱你》到《我们不能是朋友》的改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究竟,这些年台剧发生了什么?
1
曾几何时,台湾剧就是言情、偶像的代名词。
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以《庭院深深》《梅花三弄》为首的经典琼瑶剧让大陆观众看到了“谈恋爱”的新方式。
上世纪90年代,台剧《戏说乾隆》在大陆的收视率超过50%,两位主演郑少秋、赵雅芝成为全民偶像,主题曲《问情》至今仍被奉为影视金曲。
此后,合拍剧《还珠格格》拿下65%的惊人收视率,其三位主演赵薇、林心如、范冰冰到今天依然占据娱乐圈头条。
而进入2000年以后,《流星花园》《王子变青蛙》《恶作剧之吻》……一大批偶像剧成为80、90一代集体的青春回忆。
而对于大陆观众而言,不管是60后、70后还是80、90后,台剧就是青春中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
2011年,由林依晨、陈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在民视无线台全球首播。
这部剧不仅一经播出便成为当年爆款,更是在第47届金钟奖上打破纪录,拿下视帝、视后、最佳戏剧、导演、编剧、女配角与节目行销等多个大奖。
而该剧在2012年于湖南卫视播出时,也在大陆拿下收视第一,豆瓣评分8.9。
不过,以偶像剧为主要输出内容的台剧也没能一直保持着辉煌。
就在《我可能不会爱你》热播的同时,台湾本土主流电视台华视却被《甄嬛传》刷新了八点档收视纪录。
实际上,据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这四年间,台湾整体电视剧中引大陆进剧占比为25%左右。而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升至35%。
而后的2015年,台湾年度收视冠军是大陆耗资3个亿制作的《武媚娘传奇》。
这一地位的转变似乎也预示着此后台剧的下滑之势。也就是在《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再无其他台剧能出其右。
甚至,此后再也没有能让人叫得出来的经典台湾剧。
2
时间回到我们当下生活的2019年。
今年初,先后两部台剧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被称为“两集封神”、“华语最佳”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9.5,而这也是近三年来华语电视剧的最高分。
《我们与恶的距离》讲述了在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件”之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辩护律师及其家属等所有有关方如何面对伤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而后,看似“毁三观”的《我们不能是朋友》,也在播出后引发广泛热议:两对看似感情稳定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都不约而同的遭遇其中一方出轨。
关于这两部剧,已经有太多文章进行过安利。
所以今天,小编就安利一部鲜少有人注意到的小众口碑台剧——《生死接线员》。
准确的说,这是一部职业剧。而这个职业对我们大多数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这部剧从剧名就可以看出来,讲的是医院里的医生。但陌生的是,这部剧讲的医生,似乎对于我们大多数而言也许这辈子也接触不到,因为他们是“器官捐赠协调师”。
顾名思义,“器官捐赠协调师”,就是在病人宣布死亡后,说服家属把病人器官捐赠的医生。
这工作,想想都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在华人文化中,人去世后完完整整,才是被认为“最圆满”的。
所以大多数家属都无法接受“将亲人的身体划刀并将器官取出”这件事。
残忍吗?看这部剧,真的很残忍。因为每一集剧情都会涉及死亡以及死亡带来的悲痛。
但对于器官捐赠协调师而言,他们的工作,却同样是在挽救其他有需要病人的生命。《生死接线员》用了一个特别温情又直观的镜头比喻了他们的工作。
赛道上精疲力尽的病人倒在地上,器官捐赠协调师们跑进赛道,拿起他手中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位选手,继续在赛道上活力赛跑。
如此看来,这些生死接线员们是伟大的。
但这部剧却并没有按套路单一的讴歌他们的伟大,而是将这个职业徘徊在道德与专业素养之间的状态真实再现。
所以,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够让病人家属心甘情愿的同意签字捐献而不是所谓的“道德绑架”?看似是生命接力,但面对像植物人这样的病人,是否就应该将器官捐献?还是,无论是植物人还是等待捐献者都应该平等对待?
引发反思,永远比鼓动情绪更重要。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们不能是朋友》还是《生死接线员》,都做到了。
正如《我们不能是朋友》的导演所言,创作这部剧就是要用偶像剧的华丽外壳,去探讨内心的人性挣扎。“《我们不能是朋友》对于男女主角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十分细腻,欲拒还迎的摇摆,灰色地带的挣扎,都把观众深深拽入这种情绪之中。”
3
从2012到2019,短短7年时间,台剧就从我们熟悉的“甜蜜爱情”转型成为“人性探讨”。所以,台剧到底经历了什么?
前面提到的《武媚娘传奇》,斥资3亿,而与大陆电视剧制作费用水涨船高相对应的,则是台湾电视剧制作成本的逐渐缩减。
从2000年以后,台湾整体经济放缓。
据资料显示,就乡土剧成本来看,从2003年到2013年,乡土剧单集时长从40分钟延长至1.5个小时,单集成本却不升反降,三立电视台已从120万元/90分钟(台币)变为130万元/150分钟(台币)。
不过,经济放缓了,台湾的文化扶持政策则十分繁荣。以文创产业为例,台湾政府鼓励推动文化内容开放与传统文创素材加值应用。
也正是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台剧也逐渐开始走起更具深度的路线。
其实,早在偶像剧时代,台剧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觉醒。《命中注定我爱你》中的“便利贴女孩”和《败犬女王》中的“大龄剩女”,都融入了当下社会问题。
2015年3月,台湾首部以殡葬行业礼仪师为主角的剧集《出境事务所》,对“生与死”进行探讨、入围七项金钟奖,获得了戏剧节目编剧奖。
同年4月,仅有6集的迷你剧《麻醉风暴》聚焦麻醉师行业,讨论了台湾医疗体系的多种弊病,夺下金钟奖四项大奖。
同年12月,改编自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同名短篇小说作品的《一把青》,将镜头从战场上的男儿转向战场背后的女人。这部剧同样在金钟奖上大放异彩,拿下6个奖项。豆瓣分也达到9.3分。
2016年,《植剧场》系列剧在台湾电视台正式播出。这个以“台湾电视戏剧一场温柔的革命”为口号的系列剧,从演员到主创都是以老带新的模式,以此鼓励台湾的新鲜力量。
事实证明,《植剧场》果然进行了“革命”。在2017年的金钟奖中,“植剧场”仅凭前四部单元剧就获得了24项大奖提名。
其中,由杨丞琳主演的《荼靡》,一开始吸引观众的自然是主创,但随着剧集播出,其所将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困惑、迷茫、无助无奈都一一摆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热议。
而这部剧也在豆瓣获得8.6分。这对于一部台剧而言,已不算低分。
《植剧场》的成功也给台湾的剧作人看到了希望。正如《植剧场》总监制王小棣曾说,“剧卖不动是品质问题,失去创造力的台湾影视环境变得扁塌无力。但‘植剧场’证明市场与口碑可以兼具。”
从偶像剧到现实主义题材剧,台剧这几年的转型可谓十分成功。并不是每个人都一直处于谈恋爱阶段,但每个人,生而为人,这一生都离不开他的社会属性。台剧的人文关怀,将这个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一一剥开,也许,台剧并不能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但能够发出足够让人反思的声音,已经不容易。